2007年9月16日星期日

一碗桂花小圆子

2007年9月16日早上爸爸端给我一碗桂花小圆子。
这是一碗普通的桂花小圆子,这又是一碗不简单的桂花小圆子。
虽然它只有破破烂烂的外表(那个碗确实破了点,但是这可是一只有年头的碗哦,说不定比我的年龄都大勒),它只有很普通的材料(小圆子就是很普通的手工汤团),但是有两样东西很不一样哦。
第一样就是桂花。在去年桂花飘香的八月,收集某处一株百年老桂飘落地上的桂花,然后我们家三个人仔细把其中的渣滓、枯萎的花瓣、大的树枝捡掉,细细密密地撸一遍,留下大堆嫩黄的花瓣,然后用特殊的方法保存起来(其实应该没有啥秘密,只是当时我没有注意,所以不知道啦),整整一年之后的现在再拿出来才可以用了。放在珍珠米里、糖藕里、小圆子里不用加糖就有一种完全自然的,骨子里的甜和桂花香。
第二样就是爱~~心。这点我不太会写肉麻的东西,反正吃着甜蜜的桂花小圆子就自然能够感受到啦。

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新入手的两个有意思的小玩意儿

blogger有一段时间上不来了,终于到现在才能更新了。
从虬江路购得两个有意思的小玩意儿,贴上来分享一下。
首先是BUFFALO的读卡器。自从入手了2G的SD之后,一直想要家里放一个读卡器,原来一直想要买颇受好评的kingmax 3代 SD读卡器,但是竟然发现这个东西从市场上绝迹了,于是这件事情就搁了下来,反正我自己一般拍了几张就导入了,问题不大。正好看到这个东西,BUFFALO的东西应该不错的,虽然成色找不到好的,幸好我不太在乎这种事情。

型号是MCR C12/U2,查了BUFFALO的网站,发现这个竟然支持27+1种存储卡。我比较关心的部分是是否支持SDHC,这个版本之前的MCR C8/U2已经支持SDHC,但是这个型号却没有表明,不知道到底是否支持,不过我现在也没有高达4G的SD,等到当时需要再说吧。现在的2G SD使用下来是没有问题的。尤其觉得有意思的是BUFFALO网站上还分别提供了windows和mac下的驱动,虽然两个驱动使用下来其实个人觉得没有半点用处。另外这个BUFFALO竟然提供了加密程序,果然是相当专业。


另外一个东西绝对是非常少见的,asante出品的一个四口USB 1.1 HUB,这个公司我也不认识,但是从这个东西的做工来看绝对不是粗制滥造的作品。


和一般的设计不同,这个USB HUB是一个长方形的设计,中间是打印口的USB口,用来连接机器,两边各是两个USB口,连接之后皆有一个小小的和苹果笔记本电源接口一样绿色的小灯。墨绿色的透明外壳其实和石墨绿的imac非常配,当然我没有这机器啦。从透明的外壳望进去可以隐约看到线路板,好像是双层的。
后来我查了一下这个公司,大概是美国的一个专门生产配件的公司,产地是台湾。
这个可爱的小小USB HUB的价格仅仅12元。我用HUB的目的仅仅是连接鼠标之类的低速设备,所以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2.0USB口,而且USB 2.0 HUB的价格也许就翻几翻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小东西是相当值得的。

2007年4月4日星期三

新入手的PC133 256M内存

之前觉得入手了中飞机之后T23变应该慢慢退出了,所以便把两根内存中的一根256M卖掉了。但是有时候把T23带到公司,一般要用BT一边电驴,还要用PS,觉得实在有些勉强。不得不再考虑买一条256M内存了。
上个星期六背着机器前往虬江路,逛了一圈我糊涂了。一根256M PC133笔记本内存的价格竟然从200多到140元,差别太大了,140元的都是那种镁光的颗粒,也有艾必达的颗粒,都有IBM的标和FRU,但是看上去这种IBM的标看上去比较大,比较假,颗粒看上去不是那么清晰。有点怀疑是磨的山寨条,哪里来那么多IBM原厂条啊。而其他看上去稍微好一点,至少各方面比较工整,标签也看上去确实是那回事,颗粒也比较清楚。千挑万选之下总于在一家比较熟悉的店里看到一条,价格方面是180元,无论如何不肯低了,确实比我心理价位要高。我之前的条子是150元卖的,怪不得当时马上被人抢走了,没想到这东西现在这么抢手了。
说回来条子吧,是金士顿的KTM条,这种条子是金士顿专门为IBM生产的,如果是KTA,那就是为苹果做的。而且有FRU,这种条子就是百分之百兼容IBM笔记本的,而且在做工上也有一定的水准,至少比市场上一般的KVR好一点。颗粒是东芝的,比较少见,还算不错吧,至少比较罕见的颗粒被山寨条利用的机会比较少。当场在T23里面试用了一段时间,但是我手头没有测试内存的软件,店里面也不能上网,只能多开几个耗内存的软件,试试看没有什么问题就付钱买下来了。店主找钱的时候多给了我10元,呵呵,总价是170元。这店主是刀子嘴豆腐心勒。


加上原来的512M,内存容量就是768M,现在使用上就比较宽裕,读取硬盘的几率相对较少了。
回来的时候到宜家买了两个灯:


一个台灯一个落地灯,都是59元。
背着两个台灯再赶到徐家汇,虽然乘了一站地铁,仍然差点没把我手给拎断。赶到昨天就踩过点的徐家汇太平洋一期二楼某店,大喊一声5400.3 80G,430对吧?店员愣了一下,反应过来,把盘给我了。昨天我已经来过了,想不到就那么半个月的时间同一块硬盘已经从470元跌到430元了,而日立的5K160 80G的价格是440元。于是我又买了一块给T23。
回来之后把硬盘装到T23里面。IBM的笔记本换硬盘极为方便,只要把硬盘位往外拉,原来的硬盘就出来了,然后卸下螺丝把新的硬盘装上,熟练的话一分钟都不要。但是问题来啦,硬盘接上之后无论用什么软件包括装系统、PQ、DM等都找不到这块硬盘,但是把硬盘放在硬盘盒里面就很正常了。尝试了很久我才开始怀疑到是不是硬盘根本就没有接上呢?把机器全部都拆出来(幸好IBM的笔记本还是很好拆的,如果是苹果的话我不如自杀算了),才发现原来硬盘的两排中的上一排阵脚露在外面,根本就没有插入,大概是因为这块硬盘比较厚吧。幸好没有烧毁哦。顺利安装完之后终于看到windows启动画面了,想不到竟然有点感动。
虽然我可以理解同样一块硬盘在两台笔记本里面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大。希捷5400.3 80G在苹果中飞机里面温度基本是在32度一下,一般都是只有二十几度,基本没有震动,噪音要贴近机器才能听到,这也是我再一次选择5400.3的原因。但是在T23里面一上来就是40度,比原来的4K40高,略微有点震动,在夜深人静的情况下会听到嗡嗡的运行声,这在原来的日立4200转上面基本没有这种情况。这里面或许也有一种比较的因素。原来中飞机上是用吵闹的东芝硬盘,一旦换了安静的盘之后这种反差可能比较大。而T23原来用极为安静的4K40,相对来说5400转的硬盘和4200转确实会热一点和吵一点,而相比较之下这种差距也许会更大。至于速度方面到到并没有感觉很大的提高。相对来说还是升内存对我来说提升更明显。

2007年3月18日星期日

中飞机换硬盘历程

昨天中飞机更换硬盘计划搁浅之后,心里面未免有些郁闷,急急忙忙赶到现代电子城,背着我的中飞机,一定要找到一只与中飞机般配的内六螺丝刀。想不到经验丰富的老板娘给我竟然是这么小的一根钢丝:
IMG_0528
和中飞机的空格键比较就知道这个东西的大小了。但是想不到的是四两可以拨千斤啊,轻轻松松就把两个顽固的内六螺丝撬了起来。好了,家伙准备齐了,我们就开工了。
先看一下手头的工具:
IMG_0529
从上到下分别是十字螺丝刀,一字螺丝刀和特意入手的内六螺丝刀(或者钢丝?)。看官可能奇怪了,为虾米要有一字螺丝刀呢?嘿嘿,看下面就知道了。
在拆卸任何笔记本之前,不仅仅要拔掉电源线,而且必须要卸下电池。苹果笔记本拿掉电池很方面,只要旋转这个大大的旋钮,电池就会推出来。这个旋钮设计得很人性化,如果你没有螺丝刀没关系,用一块钱就可以打开了。不过这里我用的是一字螺丝刀,辜负了苹果的苦心啦。
IMG_0531
在电池仓内部也有两个螺丝要拧下。
IMG_0540
接下来是内存盖板,有四个螺丝:
IMG_0534
看一下内存插槽内部情况。中飞机的内存插槽设计是层叠式的,这种设计虽然比较节约空间,但是对内存的散热却有些影响。幸好中飞机所用的DDR 333内存发热不是很大,而且中飞机的内存盖板是全金属的,对散热也有帮助。相信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IMG_0535
特别注意的是在内存插槽里面也有两颗螺丝,给个特写:
IMG_0538
然后把笔记本外壳上左右两边的螺丝都拧下:
IMG_0541
在底部有四个长螺丝:
IMG_0545
屏轴两边也有四个螺丝:
IMG_0543
然后回到正面,在键盘两边有两颗内六螺丝,轮到那根钢丝上场了。
IMG_0504
好了,外部所有的螺丝都卸下来了,我们来数数到底有多少颗啊?
螺丝
一共24颗啊,天哪。一头汗哪。
螺丝全部卸下之后,上盖板可不是这么容易就那下来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上盖板和主板上有两条排线连接,拆盖板的时候千万不要太用力,一不小心把排线弄断了就麻烦了。另外光驱口部分由于用卡榫契合,所以即便螺丝全卸下也不是那么容易分离。在这里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搞定的,但是却留下了后遗症,后面会说到。
我们来看一下费了这么大的劲,这个中飞机的内部。(有点过曝了,不好意思)
IMG_0505
既然好不容易拆开来了,至少要到处看看啦。
让我一下子就注意到的是右下角的光驱上有一块板特别看一下:
IMG_0506
从上面的文字看内部的圆形应该是一个纽扣电池,一般笔记本主板的主板电池都是在主板上的,或者像IBM的笔记本是设计在电池仓内的,而设计在光驱上的还是第一次看到。不过如果有一天电池没电了,看来一定是要把这块板分解的。
fan
中飞机有两个风扇,这时我比较在意的部分。这个牌子不是很熟悉,查了一下原来是台湾世镒出品(我本来以为是住友电子勒),这是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专门研发生产高风量,低噪音,高效率,低成本的直流风扇,没想到这家不太知名的公司还能接到苹果powerbook级笔记本的订单。公司网址是在这里:。在OIKOS生活网上有人提到原装的MBP就是用SEI这个牌子的风扇,但是品质好像不太理想,维修之后换成台达的风扇更安静,寿命也更长。幸好我的中飞机风扇基本不转,难得听到一次转声音也非常轻。
另外各位特别注意一下右下角有一块黑色的长方形,那是一块柔软的硬海绵垫,在主板上有好几个类似的东西,起到承载上盖板以及阻隔上盖板与主板的作用。这在其他笔记本上很少看到,很可能是因为中飞机的主板采用反置设计(也就是说CPU等主要部件都在背面,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没有多少零件的主板背面)所以位置比较高,与金属的上盖板距离比较近,苹果不得不如此设计。
IMG_0508
很多用中飞机的朋友都很好奇键盘两边的镂空面板下面的秘密,包括我自己。所以我接下来关注的就是喇叭,这是右边的喇叭,作为参考的是喇叭旁边就是网卡接口,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全音域喇叭单元的尺寸其实并不大,不过在笔记本里面应该算不错的。
IMG_0525
把两个螺丝卸下,看一下背面,8欧,0.8瓦。如果能够固定的话,换大的单元,应该没有问题,不过不知道能不能推动。
IMG_0509
这是左边的喇叭单元。
排线2
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从上面这张图上可以看到除了在左右两边的两个喇叭单元之外在电池仓上面还有一个喇叭单元,而且安装的方式还有点倾斜。这个仅仅喇叭是系统的喇叭(就是用来发那个启动声音的)呢还是和另外两个喇叭单元协同工作的呢?我实验了一下,如果在系统中把声音关闭的话,开机的声音便没有了,这说明开机声音也是可以受操作系统的控制,也就说明开机声音并不是单独喇叭提供的。那么如果是协同工作的话,这个喇叭单元是承担哪一部分音域的呢?难道苹果设计了单独的低音单元?这个还是请专家研究吧。
IMG_0511
照片中间那个圆的东西应该是拾音器,也就是麦克风啦。由于中飞机在键盘两边各有一排镂空,所以就不需要像小飞机那样开一个孔了,而且收音的范围相对来说更加广阔。这两个镂空不仅扩大了麦克风收音范围,而且对扬声器的声音有所帮助,并且对散热有帮助,最后看起来也非常酷,真是一举数得啊。
到处看看之后发现实在无处入手,内部有点太复杂了,而且暂时还没有必要继续发掘下去,还是做正事吧。我们来看看硬盘在那里:
IMG_0510
这是原厂的东芝硬盘,MK6025GAS,60G,4200转,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声音却嘎嘎地特别地吵闹。这也是我下决心要把硬盘换掉的原因。
IMG_0512
在硬盘旁边使用一根金属条固定的,卸下金属条上的两颗螺丝,拿下金属条,就可以把硬盘拿下来。
IMG_0514
原来这个硬盘没有用一颗螺丝固定在机器内部,而是用四个橡皮垫架在硬盘位上,然后用金属条压住。这是很实用的设计,虽然保护略嫌不够。
硬盘背面
硬盘背面有薄膜覆盖,防止PCB板接触金属导致短路。
硬盘接口
这是硬盘排线。苹果笔记本的硬盘排线很特别。
想不到的是拿掉硬盘的硬盘仓下面竟然不是空的,还有一些东西:
猫背面
这是啥?
翻过来看看:
猫
根据上面的铭文应该是调制解调器,是否集成蓝牙模块我就不知道了。虽然苹果有集成modern和蓝牙的模块(小飞机就是),但是看体积和上面的铭文并不像。苹果把modern模块放在这里个人认为是很奇怪的设计,一方面离电话接口距离非常远,另一方面调制解调器的发出的信号未必对硬盘就没有影响,或者说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也会是存在的(当然也许是非常微弱的),另外,我依然坚持在硬盘下面应该是平整的,而不应该有任何凸起,更不应该有电磁设备了。当然我不懂得笔记本设计,或许苹果这样设计已经考虑甚至解决了这些问题,也或者另有深意吧。
硬盘1
好了,把新的硬盘放进去然后把机器复原就大功告成了。开机看一下新的硬盘表现如何,结果:
四国语言
竟然给我看到也是第一次看到传说中的四国语言,按照提示关机后再开就正常进入系统了。后来还是会不定期地出现四国语言。经过磁盘修复问题解决。看来硬盘克隆之后进行磁盘修复是必要的。
希捷5400.3这块硬盘温度很低,现在上海的温度下一般稳定使用的温度是20度左右,而原来的东芝一般都是三十度以上了。而且声音几乎没有,不管是待机还是读盘的情况下,只有在把耳朵贴近硬盘才能听到硬盘转动的声音。但是有时候有一种特殊的类似刮盘的声音,就那么瞬间的一下子,大概是磁头归位的声音。
但是拆机器是有后遗症的,
IMG_0547
在复原的时候前面的卡榫没有注意,所以光驱位契合不上。而且拆的时候用力过大,把金属板敲起来了,这样看上去好丑哦。我只能以后想办法搞定了。呵呵。苹果的笔记本不是拆着玩的哦。

2007年3月12日星期一

希捷5400.3 80G笔记本硬盘入手

虽然对希捷在零售笔记本硬盘上印OEM字样相当疑惑,但是经过反复权衡还是最终选择了希捷的5400.3 80G笔记本硬盘,价格是470元,迅易行货,有一个黄色的盒子,其实就是一个盒子,盒子里面除了硬盘和减震的泡沫之外什么都没有,一张纸片都没有,对于希捷把成本节约到这份上实在佩服。
新的硬盘是用来让原来中飞机里面嘎嘎做响的东芝60G下岗的。因为在mac上啥测试软件都没有,所以我想装到PC里试试看,后来想想还要重新装系统就头痛,而如果在硬盘盒里面试却绝对试不出真实实力的。还是算了,反正专门网上测试图满天飞的。
要换中飞机的硬盘是相当麻烦的。首先把新的硬盘装到硬盘盒里面,然后下载一个Carbon Copy Cloner,把旧硬盘克隆到新硬盘上,就像ghost一样,挺方便的。然后把螺丝刀,灯,照相机,放螺丝的盒子,打开网上的中飞机拆解手册等等全部准备好,就准备第一次拆中飞机了。等我把外壳上所有螺丝都卸下之后,却发现最后两颗内六的螺丝竟然和我手上的三把内六螺丝刀都对不上,其实和其中一把应该是匹配的,但是很有可能这把螺丝没有按照规格做,所以略微大了那么一点点。于是今天的拆卸中飞机功亏一篑。
只能明天想办法了。
给一张5400.3 80G的正面照片。

2007年2月27日星期二

希捷笔记本硬盘的OEM迷案

最近想要买一块希捷5400.3 80G硬盘。但是看了好多家的货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硬盘上有OEM标志。这其中包括:
1。新蛋,称为“最新的5年质保之讯宜盒装硬盘”。有建达蓝德包装,硬盘上标明OEM标志。保修方式:第一、二、三年保换,第四、五年送厂修。价格539元。
网址:www.newegg.com.cn/Products/ProductDetail.aspx?sysno=18258
2。京东,称为“希捷(Seagate)OEM Momentus5400.3笔记本硬盘 80G/5400转/8M(防静电袋包装、三年免费质保)”。无包装,只有防静电包装袋。硬盘上也表面OEM标志。保修方式没有标明,只在购买质询中回答:
A。讯宜联保一年免费保换,二三年免费修,四五年收费修
B。本产品是五年质保的
C。本产品是三年免费保修,在希捷官网能查到号的。寄回我司保修。
关于OEM的问题,京东是这样回答的:“OEM是指希捷为笔记本厂商制造的订单,盘都是同一生产线下的产品只是标签上印有OEM字样。”
价格是459元。
网址是:
http://shop.jdlaser.com/wareshow.asp?wid=101056
3。易迅。名称是希捷 (Seagate)80G 5400转8M 笔记本硬盘,镭射代理,照片上看没有包装,硬盘上也标有OEM标志。保修方式伍年质保,第一年保换,后四年有偿保修!。价格是519元。
网址是:http://www.icson.com/Items/ItemDetail.aspx?ItemID=1739
我看到专门网很多朋友都说希捷的硬盘都是有OEM标志的,是很正常的。但是当我查询希捷硬盘的资料之时,偶然在这个地址:http://www.bbscn.org/show.php?area=7&aid=542970&display_page=1看到这篇文章,才对OEM问题提出疑问。同时我知道我自己在用的镭射代理的希捷7200.7 120G台式机硬盘就没有OEM标志。于是我在今天打电话给希捷的客服,针对这个问题发问,希捷的客服跟我解释了一下OEM的定义(这个我们都知道),然后告诉我希捷不会对有OEM标志的硬盘提供保修服务,OEM的硬盘不能在希捷网站的保修查询查找到相关信息。相关的服务只能交给经销商来做。
我想这应该是对希捷硬盘的OEM问题相对权威的解释。我们现在可以猜测既然希捷官方不会对OEM的硬盘提供保修,那么以上那么多家厂商所承诺的保修服务应该只是经销商的行为咯?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三家,只有京东在产品名称中特别标明“OEM”标志,并且在回复中告知是OEM产品,从其提供的照片上也没有发现代理的标签,而其承诺的保修服务是返回京东,可见这是京东这家经销商的行为。而新蛋和易迅都没有在任何地方告知此为OEM硬盘,从新蛋的建达蓝德包装盒和易迅的镭射防伪标签可以看出,他们所承诺的保修应该是由代理(建达蓝德和镭射)承担。但是作为产品代理商和销售商堂而皇之地销售产品制造商不能提供保修的产品,而且不作任何告知,这是什么行为?如果这些经销商和代理商不存在了或者失去代理资格了这些产品的保修怎么办?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护呢?
经历有限,无法对整个市场做彻底的调查,不过我也知道市场上大多数都是带有OEM标志的希捷笔记本硬盘,而没有OEM标志的几乎找不到,以至于这种特殊渠道的产品被作为零售商品出售而没有人觉得有异。我觉得其中希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往轻的说就是对于代理商的监管不利,往重一点说就是因为产量问题,希捷不得不默认或者纵容这种不正常情况长期发生,而不愿对这些产品负担相应的责任。当然这仅仅是我们这些局外人的猜测。

2007年2月24日星期六

发现一套很厉害的软件

自从拿到中飞机后我就发现中飞机存在高频噪音,具体是在屏轴的附近可以听到明显的嗞嗞声。平时使用倒没什么,但是夜深人静之时实在有些不堪其扰。根据以前T23上的经验,很可能是屏幕附近的高压包没有压紧导致的共振,但是实在是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可以解决,在T23上是如此,在中飞机上更是如此了。
在苹果发烧友上有同学介绍了一套软件:apple CHUD tool,据说可以消除中飞机的高频噪音。欣然下载下来试用一下,发现果然立竿见影。软件安装好之后在系统预制内多出了一个processor,具体的软件设置在这里:

只要将allow nap的勾去掉马上就可以消除高频噪音。
但是高兴了没多久我就发现机器的温度越来越高,竟然罕见地超过了60度,第一次风扇开始转了(真的,我的中飞机买来之后正常试用中风扇从来转过,只有在高负荷的硬件检测中才转过)。
之后在同一个帖子中也有同学开始报告有温度升高的现象。于是我特地做了个实验:
首先冷开机(不是睡眠后开机),把几乎能够关掉的进程全部关掉,包括后台运行的,甚至所有widget,尽量保证没有进程干扰。只留一个Hardware Monitor复杂记录温度。
然后关闭allow nap选项,什么都不工作,开始记录。截图已经缺少了一部分,事实上开始温度只有40度左右。可以从记录上看到仅仅一刻钟不到的时间温度直线上升到60度。此时因为初始温度看不到了,只能赶快截图。60度之后风扇应该开启,但是此时我已经结束记录了。把allow nap选项打开,风扇并没有开启,不一会儿温度就直线下降了,可能是机身的被动散热起作用了。
虽然我不知道allow nap这个选项到底是什么,但是经过这个实验我知道这个选项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作用:
1。消除高频噪音。这是非常明显的,关闭allow nap选项,高频噪音马上消失,打开之后马上就出现,简直音箱开关一样。
2。影响CPU的工作方式。我猜测这个选项和CPU的负荷有关,有可能allow nap本身是一个空闲指令,在CPU空闲的情况下插入一个空闲指令,让其处于低功耗状态(这在PC上有这种软件,但是后来好像操作系统集成了)。这样一旦CPU空闲,温度就会下降。一旦关闭该功能,CPU就会始终处于忙的状态,温度就会越来越高。但是在PC上空闲指令会有一条“system idle process”的进程,也就是说这也是一个软件的进程,为什么在这里没有呢?
还有就是这个空闲指令(假设我的猜测是正确的话)和高频噪音又是什么关系呢?
请看记录图:


不过这套软件相当厉害,从那个processor里可以看到还可以关闭CPU的二级缓存,这对CPU的的速度是有很大影响的。另外apple CHUD tool是一个软件套装,除了在系统预制内的processor之外还包括如下工具:

但是因为这些软件涉及硬件底层,而且有很多东西我既看不懂,也不敢去懂,只能截图在这里,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自己去尝试。当然一旦出了问题我可不敢负责哦。

进入这个软件需要输入系统密码,说明是一个对系统很重要的软件。不过这个太复杂了,实在不敢动。

这个更不知所云了。

shark的图标是一个鲨鱼,好像是一个建立系统快照的软件。没搞懂。

BigTop是一个监视系统软件,而且划出来的图蛮漂亮的。
还有一个土星的图标的软件,打开之后没有图,不知道怎么用也。
还有一个SpindownHD,就是一个简单的显示驱动器(包括硬盘和光驱)状态的软件,没什么用的。